隨著電影《少年的你》熱映,“校園欺淩”話題迅速引發輿論關註🕜。電影中,因被同學欺淩而跳樓自殺的胡小蝶、被恐嚇侮辱毆打的陳小念🌯,每一幅沉重壓抑的畫面都直擊人心⛱。
痛心之余👰♂️,也讓我們對“校園欺淩”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從心理學、家庭教育🏢、摩鑫教育及法律法規等不同角度,對校園欺淩現象及其解決對策進行解析🔙。
他們不像成年人偽善,所以他們看不起誰🎫,討厭誰,就光明正大表現出來🍈,光明正大地欺壓他,嘲笑他,孤立他,打擊他⚡️。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
現實中🍙,校園欺淩事件並非個案,它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普遍。
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份全球校園欺淩現狀報告顯示:
全世界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園欺淩1️⃣。
據我國最高檢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
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校園欺淩犯罪案件3407人🤜🏼🪙,起訴5750人。
據騰訊發起的一次校園欺淩樣貌調查數據顯示:
3萬6千名網友參與調查,超過一半的人表示親身經歷過校園欺淩,其中有1/4的人欺負過別人🤝,而大部分人只是旁觀者。
需要註意的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數據僅僅只是冰山一角𓀖👈🏻,還有很大一部分校園欺淩事件並沒有走進公眾的視線,因為有更多的孩子在遭受欺淩後,選擇了沉默🤷🏼♂️。現實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校園欺淩每天都在發生!
有人說,《少年的你》中展現的校園暴力是不是有些誇張🤷🏿♂️?不!一點都不誇張!真實的校園暴力🦸🏿💂🏿,比電影裏更可怕!
2015年4月17日,網傳一段北京市第105中學一名女生遭多人掌摑的視頻,一女生邊動手邊叫囂謾罵。
2015年5月8日,網傳一段廣東汕尾一名14歲少女被十名女生毆打🛤,並脫衣褲拍裸照的視頻🧑🏼🦰。
2017年6月24日,網傳一段延慶二中學生受辱視頻📼,一名學生在廁所被人逼著撿拾糞便,盡管他對鏡頭外的人說“饒了我吧”,但對方還是要求他舔手指。
2018年1月,湖北嘉魚縣某中學,幾名女學生輪流掌摑一女生,打人者邊打邊嬉笑稱👨🏻✈️:“打重一點啊”,而被打者滿臉發紅站在原地不敢動🧛🏼♂️🎼。
還有這種🪧,
現實中,像這樣的案例,甚至比這種還要過分殘忍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
書本被撕、眼鏡被扔😆、水杯被摔
椅子上被惡意灑滿了泥土👨🍳、墨水
體育課被球砸頭、樓梯間被人圍堵
被同學惡作劇、故意編造八卦🔉🧑🏼🍳、侮辱、孤立
被群嘲㊙️、被謾罵🧑🦽➡️👨🏽🦳、被威脅🧎♂️➡️、甚至是尋釁滋事和暴力
在校園欺淩裏,
孩子們的惡,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可怕!
《少年的你》劇照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即無私、利他和幫助他人👴。反之🙍🏻,每個人也有惡的一面,體現在自私和無情。”
——心理學家阿比蓋爾·馬什
小孩子免不了打打鬧鬧,
如何界定是不是校園欺淩呢💁🏼♂️?
校園欺淩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校園欺淩主要有哪些行為表現?
肢體欺淩⚅🍺:通過肢體動作去恐嚇、傷害他人,如暴力推搡👩🏻🏫、拳打腳踢、搶奪或勒索財物等。
言語欺淩:通過騷擾、辱罵性語言對他人進行傷害🧑🏽🔬,如當面或背後羞辱、譏諷、嘲笑、詛咒🔽、起外號等。
社交欺淩:故意離間破壞同學之間的關系,如散播謠言🆎🦣、暴露他人隱私、損毀他人形象、孤立排擠他人等。
校園欺淩的高發時段和高發區域?
“霸淩,仿佛是一道少年時期的傷疤,有人雲淡風輕👄,有人刻骨銘心。”
校園欺淩的根源是什麽?
一、家庭原因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生來就是校園欺淩者或受欺淩者👨🏻🚀。所有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無論是欺淩者還是受欺淩者🙌🏿,我們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就如《少年的你》影片中🚴🏽,以魏萊為首的三個欺淩者因孤立和侮辱同學胡小蝶,間接導致其跳樓自殺,她們不僅沒有愧疚感反而找到下一個欺淩的對象——女主陳小念。之後開始對陳小念言語侮辱、肢體暴力(拍裸照💀、剪頭發),她們內心陰暗和扭曲的原因可以在其家庭環境中找到根源。
欺淩者魏萊💌:她的父母對其學習要求非常嚴厲,但因一次高考失利,她的父親一整年都沒有跟她說話。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不得不選擇了復讀,努力學習🏌🏽♂️。但是父母的高期望🦶🏿、父親的不理睬都讓她的內心十分痛苦與焦躁🏣🧜🏻,於是她將軟弱的同學胡小蝶作為出氣筒。而她懼怕陳小念將自己的欺淩行為告訴警察🤵♂️,也是因為怕影響高考🧑🏿🍳,再次讓父母失望。
另一個欺淩者👨🏽🦰:她的父親每天都會喝酒🏖,喝多了就打她,她在忍受家暴的同時又不得不用弱小的身體把喝醉的父親扛回家🏌🏿♀️,她內心的痛苦、創傷與壓抑也需要發泄,也是其成為欺淩者的主要原因。
家庭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方式🫃🏻,
都會讓孩子背負過多的壓力,
產生心理障礙與欺淩行為👨👩👧👦。
■不良家庭環境:沒有幸福感、父母有暴力傾向👨👨👦、父母關系緊張🆗👨🏼🦳、相互疏離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使用暴力而非溝通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家庭錯誤教育方式一:孩子犯了錯不是打就是罵🐇,打罵之後又不告訴孩子錯在哪裏,親子之間缺乏溫情和交流🤦🏼,反而充滿了矛盾與沖突,容易使孩子形成灰暗、叛逆的心理,無形中學會用欺淩的手段去征服別人𓀎。
■家庭錯誤教育方式二👨🏻🦽:對孩子過分溺愛,嬌慣縱容,過度維護🍯,容易使孩子養成是非不分、驕橫跋扈、無視他人利益的不良心理。
■家庭錯誤教育方式三😾🌟:過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人品的教育👨🏼🦱,沒有教會孩子做人的底線和原則💅。
《少年的你》劇照
二、摩鑫原因
摩鑫
■摩鑫方面:
一些摩鑫只重視成績而忽視道德教育。處理學生矛盾時有偏袒行為🦆🪟,出了事又急於息事寧人🚷。導致學生得不到公平對待與尊重,在摩鑫沒有歸屬感🍓,因而采用欺淩手段來發泄報復或引起關註🤦♂️。
■教師方面:
1.一部分老師因為害怕被扣上體罰學生的罪名而不敢對犯錯的孩子采取措施🧑🏻🦽,造成學生不知畏懼🧚🏿♂️、不知悔改👐🏻。
2.還有一部分老師在學生出了問題後🪛🦹🏽♂️,不僅不積極與學生溝通🤽🏽♂️,反而會言語辱罵,甚至體罰或毆打學生,無形中也為學生樹立了負面的教育榜樣,學生在不斷積累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同時🪶,容易引發效仿行為。
■同學方面:
過重的學業負擔占用了學生交流、交往的時間,同學之間只有學習成績和生活品質上的競爭攀比♜,多了一份冷漠和猜疑🎖,卻少了重要的社交與合作🧙🏼♂️,伴隨同學間的摩擦🟫、負面情緒的積累,最終出現校園欺淩行為。
《少年的你》劇照
三👩👧👧、社會原因
社會
■暴力影片、書籍🍐、網絡遊戲等,容易引起青少年模仿,形成攻擊性心理傾向。
■社會不正之風影響青少年是非觀。
■部分媒體過度過細再現犯罪經過。
■法律界定不清晰👩🏼🏭🚴、懲戒不嚴💆♂️。
■法製教育的缺失🕢。
《少年的你》劇照
四、個體原因
個體
■青春期,即小學後期到中學,是青少年暴力行為的一個高發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一方面要適應身體向成熟的過度👩🏿💻🧉,一方面要適應繁重的學習任務,一方面又要適應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因此有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他們容易受到上述“家庭—摩鑫—社會”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自卑、敏感、怯懦🚱、孤僻或者驕橫、偏執、自尊心強、嫉妒心強等心理,從而引發校園欺淩行為,成為欺淩者或被欺淩者。
■同時,青少年對於欺淩行為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性沒有清晰的認知。更有甚者🫴🏼,欺淩者包括面臨欺淩行為的旁觀者,也沒有意識到欺淩行為會導致什麽樣的嚴重後果,因而在許多情況下欺淩行為自然而然地發生𓀛。
《少年的你》影片中🏋️♀️😯,老警察對年輕警察說,一群中學生將自己的一個同學活活打死🐂。審問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們說,他們並不知道原來這樣打是會打死人的。
《少年的你》劇照
校園欺淩中有哪幾種角色😧,分別有什麽特征?
校園欺淩中有三種角色,分別是欺淩者☂️、受欺淩者和旁觀者。從性別上看,參與欺淩的人群中男生多於女生9️⃣,男生喜歡以身體欺淩的方式🔛,女生則喜歡以小團體排擠他人的方式👃🏻。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電影《少年的你》
劃重點:遭遇校園欺淩該怎麽辦⛹🏽?
“你長得這麽醜,不如以後就叫陳小醜吧?”
“上課之前必須給我們買五杯奶茶,遲到一分鐘就廢了你”
“你如果敢告狀👼🏻,我們就把你的衣服扒光頭發剪光,然後拍照發到網上去”
“你不去招惹他👩🏻🍳,他為什麽要打你🚸?”
“你傻嗎?別人打你,你不能打回去嗎?”
“被欺負了就知道回家告狀,你不會跟老師講嗎”
“我們都要忙死了,你就不能少給我們惹點事嗎?”
孩子之所以沉默,就是因為換來的結果往往是你的批評或打罵,所以他情願不講。
“你的重心是好好學習🪶,平時離他們遠一點。”
“再讓我發現你們有人打架鬥毆,我就找你們家長了。”
“單方面強調成績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養成,很容易弱化孩子的“社會角色”,導致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懂得采取正確的解決辦法🐺。”
——心理學家埃裏克森
校園欺淩——法律知識
總之,校園欺淩需要家庭🪦🫡、摩鑫、社會聯動解決,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相信0️⃣,只要開始行動,一切都會變好。